伴随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规划的落地,“十三五”期间以“三医联动、医药分开、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为核心的“健康中国”建设将成为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其中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影像、VR/AR、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已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智能化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

从全球范围来看,医疗健康服务正向着“移动、互联、个性、精准”的智能化方向转型,智慧化医疗健康产业将成为诸多医改政策推动下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市场有望突破十万亿规模,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将会迎来黄金历史阶段,并实现飞速发展。

blob.png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一政策可谓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当前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大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其中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blob.png

“互联网+”医疗将会带来怎样的创新体验?完成所提出任务的难度如何?近日,腾讯研究院发布报告《互联网+:医疗篇》,亮出推进“互联网+”医疗的七大武器。

       武器一:

线上线下连接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移动互联网作为最有效率的连接器,对解决就医体验不好、医院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等“心塞”问题的效果正在加速释放。这是“互联网+”医疗最容易切入的领域。

目前,超过 7000 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

武器二:

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场

“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 60 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自 1964 年起,中国老龄化曲线一路向上。截至 2014 年底,中国 60 周岁以上人口达到 2.12 亿,占总人口的 15.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 2 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对健康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的需求明显增加。据统计,老年群体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青年人的 3-5 倍。

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服务 60 岁以上人群的初创项目,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各方主体参与。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年初推出的血糖仪“糖大夫”正是这样一款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武器三:

瞄准细分领域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 2014 年实现了 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 45.5 亿元。但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 150 款,但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 Scripps Health 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 ID 并解锁设设备等。

武器四:

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当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 IT 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 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3%-5%的水平;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

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力,让医院、医生和患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医疗数据,若能打破横亘在数据联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实现定制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生产力,进而重构整个医疗体系。

一方面,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应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另外,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通;此外,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腾讯近期与贵州百灵达成“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 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

武器五:

鼓励医生、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解决。

国外面向医院、医生、零售药房、制药企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加速涌现和迭代,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扩展服务时空性、最大化医疗资产利用率、加快新药研发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武器六:

用资本驱动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 66 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 34 亿元。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项目多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社区、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些项目普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粘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反观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融资项目,除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健康 IT 项目外,还有很多以医生为核心的创业项目,涵盖辅助诊断工具、管理患者、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会诊、与患者沟通、医学研究等功能。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应用的积极性高,进而导入 C 端用户,从而双向增强医生和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粘性,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价值。

最终武器:

推动政策同步突破

从大健康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是一个规模以百亿元计算的庞大市场。医疗体制改革加速、资本密集涌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需求的加速释放等多因素叠加推动下,移动医疗健康设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线诊断产品和服务、医药电商等细分市场将逐步放开, 形成产业规模。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 113.9 亿元,2017 年将达到 365.3 亿元,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

但是,我国现有医疗体系下,医院和医生普遍缺乏基于“互联网+”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动力,医药电商、远程医疗、在线诊断、“互联网+”慢病管理等细分市场的发展也需要医药分离、自由职业、医保支付改革、数据共享等政策的同步落地。因此,解决现有医疗体系面临的本质问题,“互联网+”医疗百亿级市场的解封, 都需要政策上的同步突破。

blob.png        


        新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将作为腾讯互联网+警务的业务落地企业,全力以赴至力于为新疆智慧警务做贡献。业务咨询:13999963863(微信同号)。QQ:6680624